中國人喜食瓜子一開始可能源于節儉的理念,而后逐漸深入到飲食文化層面,成了一種習俗。嗑瓜子在明代已經流行,清代至民國期間愈演愈烈。在晚清之前,瓜子主要是西瓜子,晚清以后南瓜子開始流行,民國時期葵花子又異軍突起,最終確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。
嗑瓜子的習俗大概最早興于中國北方,這不單是因為嗑瓜子的記載主要發現于北方的歷史文獻中,更為客觀的原因是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長,農閑時大家整天待在家中避寒,形象的說法叫貓冬,消磨時間的主要方式就是嗑瓜子聊天。
北宋初年成書的《太平寰宇記》在歷史上第一次記載了“瓜子”(卷六十九《河北道十八.幽州》)。之后,吳越廣為流傳的《歲時歌》記載了“嗑瓜子”的習俗:“正月嗑瓜子,二月放鷂子,三月種地下秧子,四月上墳燒錠子……”
康熙年間文昭的《紫幢軒詩集》中有詩《年夜》:“側側春寒輕似水,紅燈滿院搖階所。漏深車馬各還家,通夜沿街賣瓜子?!鼻∧觊g潘榮陛的《帝京歲時紀勝》中也記載了北京的元旦:“賣瓜子解悶聲,賣江米白酒擊冰盞聲……與爆竹之聲,相為上下,良可聽也”,“乾隆帝在新年之際,在園(圓明園)內設有買賣街,依照市井商肆形式,設有古玩店、估衣店、酒肆、茶肆等,甚至連攜小籃賣瓜子的都有”。
清中前期“錦州海口稅務情形每年全以瓜子為要,係海船載往江浙、福建各省發賣,其稅銀每年約有一萬兩或一萬數千兩,或竟至二萬兩不等”,到了清末,“瓜子,歲獲約一萬五千余斤,除土人用行銷潦河口漢口無大宗”,可見瓜子的消費量不可小覷。
畫家豐子愷花大篇幅敘述了民國時期中國人嗑瓜子的習俗,他認為中國人吃瓜子的技術最進步、最發達,“在酒席上,茶樓上,我看見了無數咬瓜子的圣手。近來瓜子暢銷,中國的小孩子也都學會了咬瓜子的絕技”。總之,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平民百姓都喜食瓜子,明代以后嗑瓜子已經成了中國人的生活習俗。
葵花子和南瓜子雖然也是瓜子中的一員,但在社會上流行卻是近代以來的事——南瓜子大概從晚清開始流行,葵花子大概從民國時期開始流行。
西瓜品種眾多,再加上引入后數百年的自然選擇導致的品種分化,從元代開始,各地方志所記載的西瓜品種達50余種,不單有如今以食用瓜瓤為主的,還有專門以食用瓜子為主的。
最早記載西瓜子可食的是元代的《王禎農書》:“(西瓜)其子爆干取仁,用薦茶易得”,元末明初《飲食須知》又載:“食瓜(西瓜)后,食其子,不噫瓜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