隋煬帝楊廣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,年僅20歲就完成了一項壯舉——統一中國。擁有雄心壯志的人往往也有文藝情結,楊廣也不例外。公元609年,楊廣西巡張掖期間,西域地區的二十多國君主前來朝見,天朝上國的威儀讓楊廣詩興大發。隨即寫下千古大作《飲馬長城窟行》,其后半部分如下:
“千乘萬旗動,飲馬長城窟。秋昏塞外云,霧暗關山月。緣嚴驛馬上,乘空烽火發。借問長城侯,單于入朝謁。濁氣靜天山,晨光照高闕。釋兵仍振旅,要荒事萬舉。飲至告言旋,功歸清廟前。”
后人對此詩的評價極盡溢美之詞,像什么“通首氣體強大,頗有魏武之風。”“混一南北,煬帝之才,實高群下。”等等,就差說他是曹操了。
但文藝這個東西對皇帝來說是奢侈品,業余娛樂還可以,深入骨髓就麻煩了。就拿楊廣來說,他的文藝氣質滲透到了生活的每個角落,最經典的表現就是他極重生活品質,凡事都要講個排場和新意,否則寧可不做。
公元607年,隋煬帝車駕北巡期間,為了顯示大隋天子的威儀和氣派,他別出心裁地搞了一個“行城”,現在的加長悍馬在它面前根本不值一提。據史料記載,行城周長兩千步,圍以布幔,飾以丹青,下面安著車輪子,行駛起來就像一座移動的城市。所謂曠古絕今,楊廣的確做到了,連外族的王公貴族們都望風下跪,不敢仰視。楊廣一高興,又作詩一首:
“鹿塞鴻旗駐,龍庭翠輦回。氈帳望風舉,穹廬向日開。呼韓頓顙至,屠耆接踵來。索辮擎羶肉,韋鞴獻酒杯。何如漢天子,空上單于臺!”
楊廣為了滿足個人的文藝生活,開始建設東都洛陽、開通大運河;加上修建長城、遠征高麗,百姓們出錢又出力,且年年如此,終于導致民不聊生了。在他的統治后期,農民起義此起彼伏,而這時他的個性終于露了出來。具體的表現就是不敢正視現實,討厭聽到造反、暴動等等字眼,后來實在裝鎮靜裝不下去了,他暗示大臣們只能說“盜賊”。
有一次,他問近臣們“盜賊”現在咋樣了。馬屁精宇文述哄他說:“越來越少了,還不到原來的一成。”老臣蘇威實在聽不下去,就講了實話。為了形象的說明具體數字,在楊廣想再次攻打高麗時,蘇威建議不用徵兵,只要赦免“盜賊”就能馬上得到幾十萬大軍!楊廣氣得火冒三丈,差點殺了蘇威。
久而久之,身邊大臣們摸到了他的脾氣,紛紛粉飾太平,地方向朝廷請求救援的奏章不是被壓下就是被篡改。有一次,太僕卿楊義臣降服高士達等起義軍數十萬人的奏章送來,楊廣很納悶:從哪兒冒出這股盜賊?虞世基和宇文述實在瞞不住了,就污蔑說這是楊義臣擁兵自重,不得不防。
楊廣就命令楊義臣放人,結果高士達起義軍再次造反。相反,誰要是敢說真話,不是丟官就是丟命。到后來各地的起義軍鬧得越來越兇,公元618年,楊廣被宇文述的兒子宇文化及殺害于揚州。有文藝情結的天子終于落得這個下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