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“學屆皇馬”之稱的董之英中學漏報學界足球賽,令學界賽事成為大眾焦點。 有業內人士指,近年學界更重視體育發展,但各校投放在體育培訓的資源更見懸殊,而俗稱“買人”的情況更見猖獗,部分學校為了爭取佳績,向精英學生招手,提供獎學金等吸引其“轉校”。 要學界競技和學校普及并行,有教練認為,最基本可以從比賽制度和教練專業化兩方面著手,讓學生跟技術層面相若的球員切磋。 中國香港學界體育聯會(學體會)曾有意把各項精英賽決賽,集中以綜合運動會形式舉辨,打造港版“迷你奧運”。 消息指,該會正積極規劃,惟因場地安排等問題,目前未能公布相關細節。
▲職業運動以外,學界體育場上的氣氛同樣熾熱。
職業運動以外,學界體育場上的氣氛同樣熾熱。 近年教育界更重視體育發展,運動風氣盛行,香港健身Guide主席邱益忠指,現時學界感覺強者越強、弱者越弱。 籃球教練劉嘉豪指,疫情前已見不少學校開始籌組校隊,“以往好多學校有男子隊,現在女子隊都越來越多。” 然而,據他留意,各校投放在體育培訓的資源更見懸殊,在球員質素和訓練量上有很大分野。
憂與體育普及漸行漸遠
有業內人士認為,資源投放與學校的辦學政策有關。 他不諱言,學界之間俗稱“買人”的情況更見猖獗,部分學校為了爭取佳績,向精英學生招手,提供獎學金等吸引其“轉校”,“有些小學生踢足球踢得好,中學就主動接觸提供‘有條件取錄’,甚至有些中學生在初中表現出色,因而被招攬,于高中轉校為新校隊效力。” 有體育科教師亦言,有學校只在乎球隊表現,卻不規管學生的操行和成績,情況并不理想。
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副系主任雷雄德博士認為,現時學界比賽只能推廣競技運動,要達至體育普及化,尚有一大段路要走。 他指,參與校隊的學生,實際只占全體學生的10%至20%,惟學校推廣體育,應要照顧所有學生,“理論上全體學生要有恒常運動,強身健體,不一定要比賽; 當然勝利可以是目標,但落敗也不要緊。” 他指,學界競技和學校普及兩條路,理論上應該并行,實際上已漸行漸遠。
有業內人士認為,最基本可以從比賽制度和教練專業化兩方面著手,加強推廣。 近日學界出現兩場分差極大的籃球賽,勝方皆取得過百分,負方卻只有個位數得分,劉嘉豪直言,分數差距反映學體會在安排比賽上可以做得更好。 他舉例,以往部分地區不夠參加人數,會把比賽從原本3個年齡組別(甲組、乙組及丙組),重新組合為高級組及初級組,但學體會自2023至2024學年起啟動合并程序,部分項目的港島區及九龍區賽事將合并成一區,形成許多強校對弱校的情況。
檢討賽制安排及教練操守
他認為,各校的球員質素和訓練量有異,強弱對壘無可避免,但學體會可以考慮再細分組別,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比賽,跟技術層面相若的球員切磋。 他又指,美國職業籃球聯賽(NBA)都會限制球隊不能作全場防守,而令對方球員無法過半場,“在學界場上全場緊逼人盯人,弱隊被‘大炒’都不太高興,若然限制作區域聯防,大家都有機會,才能建立良好的打球文化和氣氛。”
另一方面,有業內人士反映,坊間部分教練球技了得,但教學操守欠奉,曾聽見外判教練帶學生出外比賽,在場邊說臟話,“職業比賽場上偶爾聽到一兩句臟話,大家都會‘只眼開只眼閉’,但當對象是學生,就不能接受。” 雷雄德指,教練工作以往都是由學校老師兼顧,“體育老師對于同學在校內的生活和學習表現皆了如指掌,若然出外比賽,就會更全面看到學生的成長過程,再加以協助。” 他續指,外判教練只知道學生在球場上的表現,未必全面了解學生,認為政府常提倡“體育專業化”,建議所有入校教練必須達至一定專業水平,例如要有學位,甚至參考中醫表列制度,資深教練可以通過評核,以年資及過去的教學成績作證明。
邱益忠指,學界場上不時出現同出師門的隊伍對壘。 劉嘉豪補充,普及化也跟產業化有關,但現時香港職業球隊數量有限,對比臺灣發展至學界球隊也有細分不同崗位,如教練、助教、體能教練,甚至物理治療師,香港仍有大量空間發展。
辦迷你奧運場地安排待決
為加強學界熱度,學體會去年底曾有意把各項精英賽決賽,集中以綜合運動會形式舉辨港版“迷你奧運”。 參考2024至2025學年的精英賽時間表,手球、籃球、足球、排球及田徑精英賽皆同于明年3月落幕。 消息指,學體會正積極規劃上述綜合運動會,惟因場地安排等問題,目前未能公布進一步細節。 多個業內人士皆表示歡迎,但冀學體會從運動員的角度出發,考慮學生身兼多項運動的情況,加以調節。
劉嘉豪指,綜合運動會或有望加強學界比賽的可看性,但同時憂心參與多個運動項目的學生分身不暇,“學生非專項訓練,而是多項運動發展,學體會應從運動員的角度思考,考慮比賽時間會否影響多棲運動員。” 邱益忠亦相信,打造“迷你奧運”也是想吸引市民到場欣賞賽事,假如最終不在周六、周日舉行,也難達到預期目的,盼學體會能夠平衡各方面作出合適決定。
冀加開賽事 讓乙丙小學組發揮所長
近年坊間越來越多校際體育比賽,但大多只開設中學甲組賽事,乙組及丙組的學生甚少參加校外比賽,小學比賽更少。 有體育科老師盼望,年輕學生也有機會累積比賽經驗,發揮所長。
北角協同中學體育科主任高煜恒老師指,以往中學籃球比賽只有“三大滿貫”,包括學界籃球比賽、學界精英賽和學界籃球馬拉松,現時有不少由企業策劃或政府撥款的大型比賽,使運動風氣更加盛行。 然而,他認為,大多比賽只開設甲組賽事,全因為大眾關注度較高,但乙組、丙組,甚至小學組,甚少校外比賽的經驗。 他直言,部分學生苦練一整個學年,最終只參與1至2場初賽后無法晉級,就結束賽季,十分可惜,同時或會令學校減少投放于該項目的資源。
若然要再進一步推動運動普及化,他希望,比賽安排可以做得更周全,讓各個年齡組別的學生都有機會發揮所長。
職業球隊學界“揀蟀”無可避免
職業球隊教練到學界精英賽“提拔”新星非新鮮事,有學者認為,情況無可避免,但學界比賽是培養學生運動的教育活動,首要目的并非成為打造職業運動員的“舞臺”。 他希望,教師及教練以奧林匹克精神為本,向學生傳遞正確的運動觀念。
教大健康與體育學系副系主任雷雄德博士指,職業球隊教練到學界觀賽、物色新人的情況時有發生,“參加學界比賽的學生約是15歲至18歲,總會都要尋覓代表隊成員。” 他指,與職業足球隊在賽事致力爭勝,贏取獎金相比,學界賽事除了輸贏,更重要是體現奧林匹克的3大價值,包括卓越、尊重、友誼。 他舉例,在職業球賽上,常有球員做出“不君子”的行為而領紅牌出場,但學界比賽不同,老師及教練必定要教導學生。 他亦形容,現時學界比賽的情況有些“尷尬”,因為比賽是教育活動,與校內班際、社際比賽如出一轍,應否引導學生未來做職業運動員,仍有討論空間,而精英賽亦非百分百“打撈”到所有表現杰出的學生。
他認為,部分媒體利用“復仇”等字眼,形容學生重遇過去戰勝自己的對手,不太妥當,校方應該主動跟學生講解,即使遇上曾經擊敗自己的隊伍,也要盡力發揮,以“勝利”為目標。
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,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。
最權威的香港本科升學資訊!10月19日,星島新聞集團攜香港各大高校,在深圳舉辦香港高等教育博覽會,推介優質香港高等教育資源。名額有限,請點擊鏈接填寫資料,及早獲得參加機會。
https://www.wjx.top/vm/QkvSl2q.aspx
報名人數眾多,會有資格審核環節,請務必認真填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