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朝“安史之亂”爆發初期,由于唐玄宗晚年荒淫無道,各種矛盾極為尖銳,所以叛軍旌旗所指,幾乎沒有遇到什么有力的抵抗。不過就在這個時候,張巡站了出來。
張巡是蒲州河東(今山西永濟)人,741年(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),32歲的張巡中進士。此后張巡以太子通事舍人身分,出任清河(今河北邢臺清河縣)縣令。任滿后回長安,拒絕投靠楊國忠,出任真源(今河南周口鹿邑縣)縣令。命運將他推到時代的風口浪尖。
當時雍丘(今河南杞縣)縣令令狐潮,已經投向燕軍,率兵向東馳援襄邑。當時大唐王朝風雨飄搖,或是主動,或是被迫,投降叛軍的唐朝官吏并不在少數。換句話說,做李唐王朝的縣令或安慶緒偽燕的縣令,令狐潮和張巡都沒有第三個選擇。
此時張巡和單父(今山東單縣)尉賈賁合兵一處。
令狐潮率燕軍1.5萬人意圖奪回雍丘,而唐軍總共不過3000余人。張巡身先士卒,帶甲而食,裹傷戰斗,堅守雍丘四個月,共經歷大小數百戰。令狐潮見在短期內不能取下雍丘,只好撤兵而去。張巡得知燕軍要撤退,便率兵乘勝追擊,果然大有所獲,俘虜叛兵兩千多,差點活捉令狐潮。
令狐潮退到陳留郡(今河南開封),仍不時整合軍隊來攻,張巡解圍之后,經常主動出擊周邊的叛軍,實力逐漸壯大。
河南節度使虢王李巨進駐彭城(今江蘇徐州),授張巡為先鋒。
十二月,叛將楊朝宗率步、騎兵二萬意圖攻取寧陵,以斷張巡后路。張巡主動放棄雍丘,率將士移師寧陵,與睢陽太守許遠等人的軍隊在寧陵合兵,唐軍大破楊朝宗部,殺叛將二十員,斬首萬余級。唐肅宗下詔,任命張巡為河南節度副使。
757年正月,安慶緒殺其父安祿山,接掌大權。安慶緒又命尹子奇為河南節度使,率軍13萬,進攻睢陽。
睢陽地處進入江淮的要沖,萬一失守,江淮一帶便不保。如果睢陽城破,叛軍必然會長驅直入,江南地區就會陷于敵手。睢陽城中有6800多兵力,主將未定。按官職來說,睢陽太守許遠原本比真源縣令張巡高,又在自己的地盤;但張巡因戰功臨時任河南節度副使,似乎又在許遠之上。
許遠以張巡軍事才能較高,主動讓賢,交出兵權。睢陽之戰,叛軍先后投入兵力18萬,到10月,睢陽守軍幾乎全軍覆沒,城破。張巡、許遠等全部拒絕投降,被殺。
睢陽城破前,唐肅宗已詔中書侍郎張鎬代賀蘭進明為河南節度使,率兵日夜兼程,趕往睢陽救援,并同時發文書往浙東李希言、浙西司空襲禮、淮南高適、青州鄧景山四位節度使以及譙郡太守閭丘曉,共同發兵救援睢陽。
等張鎬趕到時,睢陽已被攻陷三日,張鎬一怒之下,召來距離最近的閭丘曉,用杖刑將其斃命。
睢陽破城七天后被唐軍收復。10天以后,唐軍廣平王李俶一舉收復東都洛陽(大燕都城)。
睢陽之戰,張巡在內無糧草,外無援兵之下,在睢陽苦守了10個月,阻擋了燕軍南下,為唐軍組織反攻贏得寶貴時間,使富庶的江淮地區得以保全。算上在雍丘之戰、甯陵之戰,張巡與燕軍共對抗21個月。期間經歷大小400多戰,斬叛將300余人,消滅燕軍10多萬。
張巡的執著給了大唐帝國喘息之機,為大將郭子儀、李光弼等人調集軍隊、運輸物資爭取了時間。757年,長安、洛陽相繼收復,基本穩定天下局勢。張巡,一介書生,獨撐危局,守一城捍天下,將大唐帝國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