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在復活節和清明假期期間,即3月28日至4月7日共錄得1050萬人次進出境,其中絕大部分是港人北上消費帶來的。例如3月28日到4月1日共有228萬次港人出境記錄,其中198萬人次北上到了內地。而同期入境香港的內地游客僅有36.1萬人,不及北上港人的兩成。為什么會出現如此懸殊的記錄?港人又為何一窩蜂般地北上呢?
原因很簡單,用香港阿婆的話說——省到就是賺到!專業的說法——港人充分利用香港與內地物價的落差,積極套利。這是香港融入大灣區帶給港人的新福利,而且量大管夠,未來北上消費只會更加紅火。
復活節期間大量港人涌入深圳,一些商圈完全被占領。因為震驚于身邊突然出現大量的香港人,“我在XX以為自己到了香港”已經成為內地互聯網的一個熱梗。這里的XX不僅僅局限于深圳,還包括珠海和東莞。
顯然,香港普通民眾正在身體力行地響應著大灣區融合的國家戰略,但大量本來的在港消費轉移北上,對于香港的商家來說則是一言難盡。尖沙咀、旺角等鬧市街頭假日期間的人流甚至不如平常,原本假日里港人一定蜂擁而至的西貢,則迎來了“二十多年來最冷清的時刻”。
北上消費對于香港商業的負面影響,在復活節假期里變得更加真切、更加殘酷。柴灣街市一名魚檔老板娘在網上發帖訴苦,下午5點就已經無人幫襯準備收檔,早上的買菜人流也看不到了,就連大型魚檔都在陸續結業,感嘆“有苦自己知”。
據不完全統計,4月份香港關門的食肆有300家,北上消費的兇涌人潮更讓業內人士憂心未來。因此在復活節期間,社交平臺Facebook群組“全港店鋪執笠結業消息關注組”突然爆紅,在短短數天內關注人數由約5,000人爆升至逾20萬人。很多店家在組內留言表示,對香港零售業心灰意冷,準備北上創業。
不但消費北上,連創業都要北上了?但也有人并不看好香港商家北上創業,認為他們沒有能力可以競爭過內地商家。
深圳東門距離羅湖口岸1.5公里,已經成為香港人比內地人還多的地方。東門在跨越深南東路的地方建有一座環形天橋,原本這里只有兩家燒烤店和一家火鍋店,還有一些鋪面空置。由于香港人很喜歡吃火鍋,恢復正常通關之后,這里迅速被各種各樣的火鍋店填滿。現在圍繞著環形天橋有超過十家火鍋店,各具特色。
也就是說香港人過關十幾分鐘后,就可以坐在中國當前最流行的火鍋店里大快朵頤,而費用只有香港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。最關鍵的,很多品牌和口味在香港根本就沒有,花多少錢也吃不到。
整個東門商圈乃至任何一個有港人涉足的商圈,都迅速迎合港人喜好做了調整,投其所好調整口味、增加繁體字餐牌、推出港人優惠,這都不算什么。由于港人涌入,很多店家要求服務員要用粵語與顧客溝通,現在可算是深圳粵語普及率最高的時期。這種全心全意為顧客服務的態度,與香港餐廳里的冷言冷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。
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,深圳在商品價格、服務品質、可選范圍三個維度上全面超越香港。這是港人北上消費風潮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,而且這個原因短時間內是不可能改變的。
香港商家北上創業,能否改變在香港形成的陋習,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服務態度能有徹底改變,這才是他們北上能否成功的關鍵。而對于港人消費者來說,如果香港老味道能夠在深圳老樹開新花,未嘗不是一件幸事。
香港味道、深圳價格、灣區服務,這對于港人來說是妥妥的新新福利,也是北上消費熱潮的新薪火。但愿粵港澳大灣區早日興旺發達,與目前世界三大灣區:舊金山灣區(科技創新)、東京灣區(制造業)、紐約灣區(金融業),相互映照,熠熠生輝。
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,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。